人参是多年生草本植物,喜阴凉,通常3年开花,5-6年结果,花期5-6月,果期6-9月。主根高30-60厘米,肥厚,肉质,黄白色,圆柱形或纺锤形,下面稍有分枝;根状茎(芦头)短,直立。生长于北纬33度—48度之间的海拔,数百米的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或落叶阔叶林下,产于中国东北、朝鲜、韩国、日本、俄罗斯东部。
一年生植株茎顶只有一叶,叶具三小叶,俗名“三花”;二年生茎仍只一叶,但具5小叶,叫“巴掌”;三年生者具有二个对生的5小叶的复叶,叫“二甲子”;四年生者增至3个轮生复叶,叫“灯台子”;五年生者增至4个轮生复叶,叫“四匹叶”;六年生者茎顶有5个轮生复叶,叫“五匹叶”。人参的别称是黄参、地精、神草、百草之王,是闻名遐迩的“东北三宝”之一。
人参自古誉为“百草之王”“滋阴补生,扶正固本”之极品,含多种皂甙和多糖类成分,
在中国,人参历来被视为百草之王。在西方,人参叫做PANAXC.A.MEYERGINSENG,“PANAX”来源于希腊语,意思是“包治百病”,
《神农本草经》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,记载着中国年前就已经形成的人参药用的精髓:“人参,味甘微寒,主补五脏,安精神,定魂魄,止惊悸,除邪气,明目,开心益智。久服,轻身延年。”
人参之所以很稀奇,很名贵,主要与它的药用价值有关。在很早的医书《神农本草经》中就认为,人参有“补五脏、安精神、定魂魄、止惊悸、除邪气、明目开心益智”的功效,“久服轻身延年”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也对人参极为推崇,认为它能“治男妇一切虚症“。几千年来,中草药中人参都被列为“上品”。
人参有红参和白参之分,红参是参的熟用品,经过浸润、清洗、分选、蒸制、晾晒、烘干等工序加工而成,在蒸制的过程中,因为热处理会发生化学反应,成分上发生变化,功效也倍增。一般我们说的人参大补,都是指的红参,而未经熟制的人参统称为白参,如生晒参等。
红参和白参在功效上也有区别,红参侧重温补,大补元气,白参侧重清补,益气养阴,生津清热。红参对于虚寒人群,白参对于虚热人群。
红参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人参皂甙,《药典》标准的人参皂甙含量在0.2%—0.3%之间,龟龄集选用的六年生人参,人参皂甙含量为4.5%。六年生的人参有效成分最高,多于六年则有效成分会流失,少于六年则有效成分不够,因此六年生的人参,又叫天参。
龟龄集之所以被称为神奇秘方,除其与众不同之外,主要表现在“君臣佐使”诸味药材的科学配伍上,特点如下:
君药:龟龄集方中,人参为主药,(人参能大补元气,复脉固脱,补裨益肺,生津安神)。人参与补养药鹿茸相合,(壮肾阳,益精血,强筋骨,调冲任,托疮毒),共为君药。
臣药:肉苁蓉、锁阳、海马,(温肾壮阳);地黄,(养阴补血),共为臣药。
佐药:天冬、地骨皮、枸杞子,(清肺降火);菟丝子、补骨脂、雀脑、蜻蜓,(兴阳);丁香、砂仁,(和胃行气健脾);穿山甲、细辛,(行气活血,搜风剔骨,通达四梢,)以助药力。共为佐药。
使药:大青盐,能泻热、凉血、润燥、调味和中、益肾润燥、能引药入肾;甘草,可以调解方中各药,共收强身健脑、固肾补气之功。共为使药。
龟龄集养生酒温补肾阳,集合道家和传统中医数千年养生理念之精粹,组方严遵“君臣佐使、天人合一”之理念,配伍暗合“三才五行、九宫八卦、二十八星宿”之奇妙,精选天下名贵道地药材,传承古法精炼而成。酒色琉光,酒体清冽,清香纯正,绵甜清爽,常服具有“滋补养身抗疲劳,延年益寿防衰老”之功效,是冬季滋补肾阳、强壮身体机能的首选佳品。